泰国:“追气”之痛
值得注意的,是原本描述空间容纳的包在以上表述中也具有价值修辞的意谓,那就是,道作为能包万物的空间,不仅是令万物成其所是的存在空间,也是不干涉万物,允许一切是非取舍的价值空间。
比如天时,在典籍中不仅用于描述自然变化,更指农耕、祭祀、战争等重大行动的实施时刻,如作大事必顺天时(《礼记·礼器》)。另一方面,也是有见于中国哲学的传统研究聚集于天道之类的抽象词汇,会窄化中国古人的概念语言,将之限定为一种抽象语言。
而在中国古代的德治理念中,德的体积尤其对应政治上的位置,所以有德位相配的观念。此外,上下还被迁移到价值领域,因此有上德上善上智与下德下流下愚的对应——上下意指价值层级,并由此衍生出在价值上推崇和贬低的动词义,如上贤即推崇贤能,持下即贬低自己,足下在下则成为自谦的用语并沿用至今。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 进入专题: 中国思想 。不过,相对精神领域,心在古人的论述中更主要是政治上的说理模型,如一国之君,其犹一体之心也( 《春秋繁露·天地之行》),是用心在身体中的角色象征君在国家中的角色。但在此后,则可能导致研究方式发生某种程度的异化。
可见在中国古人的时空经验中,空间是第一序的,并构成了理解时间的模型。首先是体作为肢体,即四体之体,从人的外貌的组成部分扩展为一般意义的成分,所以事物的成分也能被称为它的体。不过,中国先哲讲万物一体出于其亲切的感受和直接的体认,而非来自认知或论证上对一气化生的间接肯定。
从本体上说,天人本不二,不必言合天人无间循理则与天为一。中华文化利用厚生、不役于物的原则与之相通,中国先哲既强调正德利用厚生,又主张役物而不役于物。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的宇宙观所蕴含的万物一体、仁民爱物的仁爱理想,自然与人的和谐、人类社会的广泛和谐思想,都与之不谋而合。合一与现代汉语中所谓统一是同义词【2】。
人能成圣即是与天合德,所以人性与天合德,人人都有与天合德的可能。就此而言,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作出贡献。
确立了这一理想,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、有限的、自私的乐趣,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【14】。人道至诚无息,人德保合太和,人心、人性、人道、人德都以仁为价值理想的根本。道家主张万物各适其性,各遂其生。不过,董仲舒的天人相类说内容牵强附会,比较粗浅,没有多大的理论价值【11】,特别是他以人格神的天来规范人的行为,已无现代价值,故可不论。
《中庸》云:唯天下至诚,为能尽其性。理想的世界是万物并育的:夫至德之世,同与禽兽居,族与万物并(《马蹄》)。物质主义、享乐主义可谓役于物,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,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【13】。亲亲而仁民,仁民而爱物(《尽心上》),提出亲、民(人)、物一体而对之有差等地爱惜,可谓张载民胞物与思想的伦理学基础。
朱子认为人心虚灵不昧众理而应万事,但为气禀所拘,人欲所蔽,则有时而昏,不过虽然如此,心灵的本体之明,未尝止息(《大学章句》)。孟子期望以此建立起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良善社会。
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,是因为天地万物本来是一体,仁体即是天地万物浑然的整体。人与宇宙本是一体、天人本来合一。
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至高,与天地并为三才,人有参天地赞化育的义务。而实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诚。能尽其性,则能尽人之性……能尽物之性,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。自我与他人、他物相贯通,人要以仁者爱人的心为心,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,由诚敬的道德生活,一方面实现个人修养境界上的天人合德,另一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、万物并育,所谓成己所以成物赞天地之化育。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与儒家积极有为,参赞化育的态度不同,道法从反面着眼,对人类的妄为以人灭天高度警惕。
大人与天地合德、参赞化育,有其内在的根据,这个根据就是性。地球上的资源有限,物化的人欲望无穷,势必不可持续,时代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。
这一命题把宇宙看作一个大家庭,把民物看作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。人的仁心与万物感通,有仁心自然就有参赞化育的心,就会自觉辅相自然物的生化发育,弥补天地生物的缺憾和不足,即与天地参。
冯友兰曾区分出天有五种意义: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【1】。《文言传》云:夫大人者,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。
爱物惜物,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,积极改善物质生活而不被物欲驱使。如果不扭转天人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,生态环境即使一时得以改善,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。陆象山说宇宙不曾限隔人,人自限隔宇宙【7】,王艮《乐学歌》讲人心本自乐,自将私欲缚。而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学论心,已在作用层面充分吸收了佛道两家对心之无(虚灵)的洞见。
在中国哲学史上,这也是一种典型而重要的天人合一观。生态问题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,人与自然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。
王阳明发挥此义,认为人与禽兽、草木、瓦石都是一体,见其哀鸣觳觫摧折毁坏,人必有不忍悯恤顾惜之心。其一,利用厚生,不役于物。
庄子认为天人是息息相关的整体,所谓通天下一气耳,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无论呈现如何样态、发生怎样变化都没能超出自然之外,天人本来相通。这是说,大人的德性与天地相合。
其实,合天人的讲法是用来引导不知其义之人的。在思维模式上,天人合一观念提供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东方思维模式,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的视角,这一思维模式不同于西方分析思维的一元普遍性,彰显了思维方式的多元普遍性。13马克思、恩格斯:《马克思恩格斯论浪漫主义》,人民文学出版社,1958年,第48-49页孔子回答樊迟问仁,答以爱人,将仁德之爱普遍适用于一切人,特别是他在另一处答樊迟问仁时提出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,强调哪怕是夷狄之人,也不废仁德。
由于中国先哲对其所论较简,使这一语句的意义并不明朗。确立了这一理想,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、有限的、自私的乐趣,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【14】。
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的宇宙观所蕴含的万物一体、仁民爱物的仁爱理想,自然与人的和谐、人类社会的广泛和谐思想,都与之不谋而合。老子说致虚极,守静笃(《十六章》),以观万物之复。
3.以人合天 道法自然以人合天,道法自然的思想为道家首出。三、天人合一的现代价值天人合一观念有丰富的古典意涵,对这一观念的现代诠释也可以多维开展。